音樂是很弔詭的東西,因為它有優美的旋律,我們很容易被外表旋律吸引,就像看到美色一樣,瞬間荷爾蒙飆升之後,什麼都不管了。
我們常說明「唱(吟唱)」跟「不唱(當下)」之間的差異(英文是用Singing ),「當下」的凝視這個東西是大家容易忽略的,最近跟大陸學生聊音樂現況,發現學琴者大多是注重旋律線條流動、和聲共鳴與聲音對比,精工地堆砌這些細節(從外在浮誇動作來指導音樂也可看出端倪),以目前正熱門的蕭邦鋼琴大賽來說,恐怕要的不是這些,所以許多我們認為很優秀的演奏者在第一輪就被淘汰,或者是說,頂尖的世界不只如此,當然,蕭邦鋼琴大賽的第一名不見得都能夠成為經典,但如果認知不對,就永遠跟目標遙遙相對。上屆冠軍趙成珍的靈性超乎常人許多,但台灣對他的評論普普,當樂評出來後,社會也沒有其他意見,然這些判斷會影響音樂教育的方向。
究竟蕭邦鋼琴大賽要的是什麼?唯高度與靈性,在這一代演奏家Denis Matsuev、David Fray,以及得獎當時的Rafal Blechacz身上都可看到。然這個特質卻是環境最缺乏的,因為我們常是走向堆砌雕琢的那一端。你並不需屈就自己去附和什麼,只要專注提升你的高度與靈性即可,當人格到達一個高度時,音樂自然會呈現同樣的高度,如同一位頂尖的大廚,自然無法忍受平庸的料理,如此就會慢慢脫離普遍認為的優美音樂表達模式。
這年代不像20世紀初演奏家燦若繁星的時代,越來越多偏向外在表達的演奏者出現,然這也代表此刻是更容易摘星的時代。特別是歐美人已經不太喜歡拼了命辛苦的練琴了,看來將來是亞洲人的天下,但只要有一位有高度的非亞洲人出現,大獎還是歸於此人。
最後音樂不能用嘴巴來形容而已,很多人會形容音樂,但演奏出來卻沒有,這一點需要警惕。智者未顯時,聽眾因不知而附和,就會形成力量左右視聽。
《後記》
這幾天看了幾個大陸的大師班教學,發現有學生的天賦比大師班的老師高,但就這樣被修改了過去,這就像你走在紐約要問路,路人很有自信地給你亂報一通一般,往後參加大師班時務必記得這個例子,請記得自己是誰。
Dawson L.